首页 >图书馆>新闻播报

新闻播报

怎样做好高校“第二课堂”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时间:2020-08-17 08:41    发布者:中国青年报    浏览量:7477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作用不言而喻。教育部日前公布的《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去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而与逐年增长的高等教育招生人数和毕业人数相对的,是依然存在的“中国式就业”顽疾——“就业难”“人才荒”的供需结构性矛盾依旧严峻。

既然是顽疾,背后的原因自然错综复杂。但对如今的高校而言,却始终有一道绕不开的考题——如何让大学生的“花拳绣腿”变成走入社会的“真才实学”?

今年24岁的王重阳是东北财经大学的研一学生,他告诉记者,他曾经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一度认为除了读书,自己没有其他的出路。但如今,不仅可供选择的就业方向多了,他对自己未来的规划也更加清晰。他坦言,这一切的转变,离不开几年来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经历。

“第二课堂”真的无趣、无益、形式主义盛行,如同“鸡肋”吗?“第二课堂”与学生在校“主责主业”的矛盾如何平衡与把握?它究竟能为高校人才培养纾困解难带来多大的帮助?我们试图在东北财经大学寻找答案。

“多选”效应——柳暗花明又一村

今年33岁的孟令峰,是互联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从东北财经大学毕业至今,这已是他创办的第三家公司。而让他与创业结下“不解之缘”的,正是当年校园里的“第二课堂”。

在孟令峰初入大学之时,创业还是个“新鲜词”,不像如今这般火爆。他对创业的认知也仅来源于书本上的“世界500强”案例和一些电视节目。

一次偶然的机会,孟令峰参加了一场名叫“激情创业沙河口”的讲座,虽不知创业为何物,但这次经历,却成了改变他人生的转折点。

“学校邀请了两位创业青年,给我们讲他们在大学期间的创业故事。”孟令峰回忆,“当时感觉他们的故事很新鲜、很励志,能感受到自己创造一份事业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有了兴趣也就有了想要继续了解的动力。此后,孟令峰时刻关注着与创业相关的各种活动,不放过一丝学习的机会。不管是论坛讲座,还是外出走访,“第二课堂”不仅打开了孟令峰对“创业”这个词的认知大门,更让他坚定了未来的创业信念。

在孟令峰看来,大学生的专业给他们贴上了一个标签,但这个标签并不一定代表未来的就业方向,他自己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他告诉记者,在大学,第一课堂一定是与专业相关的,如果只专注于第一课堂,那就会限制自己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尤其是对那些不喜欢自己专业,或对未来缺少规划的学生来说。

学化工的,不代表不能去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经理。学文学的,不代表不能成为会计师。而“第二课堂”就是一个很好的拓展兴趣,积累经验,发现更多可能的地方。

王重阳自打小学开始,就有一个很明确的任务——好好读书。对他来说,大学,无非是换了一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