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书馆>新闻播报

新闻播报

构建高校大文化
时间:2018-10-08 16:51    发布者:光明日报    浏览量:9615

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文化传承创新的系列顶层设计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大学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创新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文化的前沿阵地。在新时期,文化传承创新成为大学的五项职能之一,“双一流”建设为大学文化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要把它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的国际文化传播影响力,具有师生认同的优秀教风学风校风,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强大的文化创新能力,并形成引领社会进步、特色鲜明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本文为高校探究大学文化的价值内涵、系统构建和创新路径,从而使大学文化成为推进“双一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提出见解,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大学文化的价值内涵及矛盾

从系统论的视角看,大学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它是基于长期的办学实践,在内部要素作用和外部环境影响下,由大学及其内部成员凝练出广泛认同的,经时间检验正确的,并自觉转化为实际言行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品质,它具有开放性、地域性、先进性、创新性、动态性、系统性和相对独立性等特点。中国的大学文化系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引领学校的价值追求、行为导向和治校理念。

根据近期对财政部、教育部和相关省级人民政府共建的六所财经类高校的问卷调查分析,可了解大学文化发展之现状。近些年,大学文化建设可谓丰富多彩,成效显著,但也呈现出不足之处,人们对大学文化的认识还有不到位、不系统、有偏差的地方。如今,大学文化已不同于传统的校园文化,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内涵要比校园文化更丰富,更有厚度、广度和高度,而校园文化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两者犹如一堵墙和一张纸的关系;大学文化建设也不能完全等于思想政治工作,它可以让思想政治工作更富营养、更接地气、更有温情和更具活力,但仍需关注大学价值的塑造、大学精神的传承和大学实力的提升;大学文化更不是企业文化,它以人文教化为特征,而不是以纯粹通过提供产品和服务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文化育人是大学文化区别于企业文化的重要标志。总之,当前大学的特色文化不明显,“效仿文化”盛行,大学文化建设在前瞻性、系统性、互动性、文化涵养、校史发掘、创新手段等方面还有待提高,在内容、形式和创意上需要摆脱同质化。

大学文化系统的结构要素

由于大学的本质是一种文化存在,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和“基因”,这就需要探究大学文化系统的内部结构要素。

通常来说,大学文化系统由多个子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又包含若干要素,彼此关联、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展示大学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的、多层次的、兼容并包的文化综合体。这些子系统包含:一是基于大学内部成员养成的文化,包括宿舍文化、班级文化、院系文化、学术文化、学科文化、礼仪文化、榜样文化、师德文化、校友文化等。二是基于职能部门所形成的文化,包括管理文化、组织文化、诚信文化、廉洁文化、社团文化、群团文化、安全文化、后勤文化、楼宇文化、环境文化等。三是基于文化本身所形成的文化,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和网络文化,这也是最常见的分类标准。基于此,可以归纳出大学文化系统的一般性结构系统,以及相应的“文化识别系统”。

第一个是显性文化,主要表现于具象的、物化的、客观存在的人造景观、文本符号和图画符号中。一是指由教学场所、办公场所、学习场所、生活场所、运动场所、文化展演场所、校史馆、博物馆、标志性建筑,及其办公设备、教学设施、科研设施和文体设施等构成的物质文化;二是由建筑物名称、道路名称、引路牌、校园景观、雕塑、铭石、墙壁、宣传栏、电子屏等硬件设施构成的环境文化。上述两种文化最直观地展现了一所大学鲜明的个性特征,反映了大学的发展历史、教育内涵、人文风貌和价值追求,构成了大学的“环境识别系统”。三是指由校名、徽标(LOGO)、校徽、校歌,以及校旗、院旗、文化艺术产品等所构成的标识文化,它是精神文化的外显,这种显性文化可以直观地表现大学的气质类型,构成了大学的“视觉识别系统”。

第二个是隐性文化,主要表现于大学及其成员深层次的治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一是指校训、校歌、大学精神、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等精神文化,它是由特殊的地域、环境、历史、文化以及大学内部沿革而出现的关键事件和著名学人的价值理念、气质品格,并经过时间洗礼、历史积淀而产生的大学独特风格。二是指大学章程、组织构架、决策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属于规章制度的文本符号,它们以德育感染为主、规章制度为辅,将强制性的规范内化为大学成员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大学制度是大学的组织规则,是更为深刻的政治,是更具结构性和根本性的文化。隐性文化为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双一流”建设、“精神家园”建设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构成了大学的“理念识别系统”。三是指由校报、校刊、校史年鉴、广播、电视、新媒体等所传播的隐性文化,它们构成了大学的“文化传播系统”。

第三个是介于显性和隐性之间的文化,主要体现于大学成员将“隐性文化”主动转化为自觉行动的程度。一是指基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