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已成为21世纪最具挑战性、最具催化力、最具赋能特征的战略性技术,在众多领域表现出广泛的赋能作用。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提出,我们将实施人工智能赋能行动,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的深度融合,为学习型社会、智能教育和数字技术发展提供有效的行动支撑。与此同时,“构建面向未来的数字教育新生态”也在此次会议上成为世界各国新的共识。以下是作者观点分享:
一、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已成为必然趋势
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发展已然成为推动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不仅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未来学校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已经深入到教育理念、教育文化和教育生态之中,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要使命。同时,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作为一种必然趋势正形塑着教育发展的新范式和新形态。
(一)人工智能促进科学研究范式的转变
科研范式是特定时期科学共同体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模式,与科技创新的规律要求相适应。科学研究范式经历了经验范式(Empirical Science)、理论范式(Theoretical Science)、计算范式(Computational Science)和数据驱动范式(Data-driven Science)。其中,经验范式强调基于经验观察以总结规律,并不具备预测能力;理论范式则是运用数学工具进行描述和推演;计算范式通过计算机模拟和仿真对模型和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而数据驱动范式则强调运用机器学习从数据中发现新的科学规律和模式。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这些范式已不再能够满足科学研究的需要,将四种传统范式有机结合,成为新的研究模式,即“科学智能”(AI for Science, AI4S),实现了经验、理论、计算和智能的深度融合,开启以人机共融为特征的科学研究新时代。智能技术与科学研究的耦合,能够让人类更深入地理解社会规律,从而推动科学发现和创新,更是开启了跨学科合作的新时代。为此,“科学智能”已成为各国竞相关注的重要领域。
(二)人工智能引发第三次教育革命
教育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进化。人类的第一次教育革命是在农耕时代完成的,教育形式从原始的家庭中的个别教育转向了学校的个性化教育。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孔子、孟子、荀子等的教育思想和活动就是这个时期以“植入式教育”进行传道授业的代表。第二次教育革命是在工业时代完成的,它从个性化的农耕教育转向了班级授课的规模化教育,用集体教学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规模化、标准化、集中化的班级授课制替代了旧式私塾制,逐步建立起系统化、制度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以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虚拟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个别化教育正引发第三次教育革命,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互相增强、互为补充,达到虚实结合,实现跨国、跨校、跨界人才培养。每一次科技和产业变革都为教育带来了新的可能,也使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变革中,机器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承载载体和表现工具,更是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并成为其中的一方,这是教育范式从“师-生”二元结构转变为“师-机-生”三元结构的重大变革。